写在前面
12月18日,冬日暖阳,信心升腾。长春市九台区委二届十二次全会胜利召开。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
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九台区获得无数意义非凡的高光时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一年中,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这是一个点燃激情、逐梦未来的关键节点——
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审议九台区委关于制定九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发展擘画蓝图。
百年交汇,谋篇布局。新一轮东北振兴、“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战略叠加;区位、资源要素等优势潜能释放,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加速转型……面临着爬坡过坎、跨越关口重重压力的九台在?;杏然?,在变局中开新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发展经验,深刻把握发展大势,为“十四五”区域发展把脉定向。
站上转型振兴新的历史起点,“十四五”画卷即将铺展,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跃然纸上。
九台,整装再出发。
12月18日,中共长春市九台区委二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办成许多好事 干成许多大事 出现许多亮点
回首这一年:浓墨重彩绘制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
九台区委常委会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省里“一主六双”产业布局和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上找准结合点,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制定出台分工方案和任务分解表,逐项落实责任,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学习贯彻落细落实。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推动经济持续向好——
疫情防控常态推进。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防控,先后召开36次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认真落实防控机制,区委常委及区级领导分赴一线包保、指导、督导疫情防控,发动355个基层党组织和9600余名党员干部、5800余名社会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
助推经济稳步复苏。出台扶持、补贴、融资三方面政策,阶段性减免、缓缴社会保险资金7000万元,发放稳岗补贴1300万元。下调全区中小微企业工业用水价格,降低企业成本近1600万元。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68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83.3亿元。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配齐105个副处级以上领导一对一包保。成立了项目中心,保障5000万元以上105个新建、续建项目有序开复工,27个“三早”项目全部如期开工,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9%。
招商服务有效创新。构建“一区四园”发展平台,16个亿元以上项目相继落位,前三季度引进内资114亿元,同比增长24.5%。为中小微企业贷款近1.2亿元。
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亮点频出——
投资2.2亿元,打造了“七彩产业带”和“六条富民路”,提升了15个村的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总结推广了红光村“三换两集中”、清水村“双领多平台”等五种产业模式。
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提升、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畜禽粪污治理五项工程。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5个、美丽庭院2000个、干净人家3000户,马鞍山村荣获国家级文明村镇称号。
粮食产量突破35.8亿斤。累计创建高标准农田138万亩,建设核心示范区30万亩。土地流转面积达183万亩,家庭农场发展到17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139个。实施13个农业产业项目,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9个,销售收入实现220亿元。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投资357.6万元改造危房95户,投资1亿元为38个行政村347个社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圆满完成剩余78户181人的脱贫任务。依托“十个一”帮扶活动载体,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查细节、补短板、提质量、稳成效”活动;加强秸秆禁烧和限烧管控,燃煤锅炉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实行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全过程监管。投资5000万元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全力推进;落实48项任务,明确137项化解措施,全领域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全年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新增省级“小巨人”企业21家,市级“小巨人”企业20家,获得各类专利授权270件;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地块52宗、面积33公顷,上河湾镇被评为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核定权责清单2593项,压缩审批时限事项543个。共受理办件8万余件,办结率100%。建立提前介入服务机制,采取上门服务、超前辅导等方式,优化企业服务。
稳步增进民生福祉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实施卢家中心学校幼儿园等17个基建项目,提升打造“三下江南”战役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开展文化活动20余??;投资25.9亿元的“幸福九台”行动计划逐步落实,开展“春风行动”等线下招聘会10场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7500个,城镇新增就业2867人。累计发放救助金2200余万元;四道街部分路段、南出口综合治理等项目均已实现通车。实施“老旧路”改造445.3公里。投资1.7亿元打造18个公园。对189个弃管小区进行常态化保洁。
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八字工作法”为抓手,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经验推向全国;推进城市党建升级,用“1+3”制度体系统领农村党建,打造“1+N+X”红色阵地,非公党建特色鲜明,建立联系点196个;优化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齐配强区管班子,建立了完善的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链条;持续正风肃纪反腐?!?/p>
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打造“产业聚资本”乡村振兴新模式。
九台区提升城区建管水平,“公园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把握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融入新发展格局
放眼“十四五”:全面开启建设幸福新城区的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认真落实“三个五”战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实施“建三区、强四带、兴五业”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开启建设幸福新城区伟大新征程。
到2025年主要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2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本级财政收入突破17亿元,年均增长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12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93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实施“建三区、强四带、兴五业”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建三区、强四带、兴五业”发展战略,“三区”,即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承接区、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先导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八拇?,即“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承接带、商贸物流产业带、生态旅游产业带、特色农业产业带”?!拔逡怠奔瓷镆揭?、现代装备制造、精优食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商贸物流五大主导产业。
全面融入发展新格局
突出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承接区的功能定位,全面加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新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进一步推进区域差异发展、集约发展、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全面搭建融入长春现代都市圈发展新格局的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载体。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和促进消费,大力培育内需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建设长吉一体化协同发展先导区,打通区域互联互通通道,建设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补齐基础设施领域短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力提升城区承载功能,统筹规划建设新型特色城镇集群。
打造区域创新创业高地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核心动力,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为抓手,完善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分活跃起来,着力建设有重要影响力区域创新中心。到2025年,基本建立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优化创新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部署。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集群
着力建设品质高端化、配套集成化、产业集聚化的产业集群。即:打造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百亿级现代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五十亿级精优食品加工产业、打造五十亿级新型建材产业、打造五十亿级矿产能源产业等工业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现代金融、电子商贸、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打造稻米深加工、生态养殖、棚膜蔬菜、瓜果采摘、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路径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四集四引”为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以打造“1小时通勤圈”和“半小时生活圈”为突破口,全面打通对外通道和域内微循环。推进纪家通用机场建设,全力配合长九榆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饶盖公路九台段?;〕ご旱靥畔吆偷靥撕畔叻直鹩煽崭劭⑶统さ滦虑由斓骄盘ǔ乔?。启动山水大道珲乌高速莲花山出口至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段的建设,提升改造德双公路东湖到纪家通用机场为一级快速路。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提升中心村硬化路标准,加快客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系列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的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和公众服务功能。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马河、沐石河、雾开河等中小河流治理。
建设生态绿色新城区
构建水、路、绿三网并行生态网络,全面提高生态建设水平,形成美丽环保、科学合理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体系。合理布局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增加居民绿地空间。到2025年,在城区建成公园33座,形成由5个综合公园、20个社区公园、8个专类公园组成的城区公园网络。继续实施“绿满九台”行动,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实施蓝天保卫工程、碧水保卫工程、黑土地保卫工程,加强废弃矿山修复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加大公办幼儿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推动九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积极做好与新高考综合改革有效衔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范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区博物馆等一批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创业培训和指导,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吉林匠谷”试验区。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善满融创”全链条残疾人服务体系。
推进平安九台建设
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应急指挥协调体系,大力加强网络内容和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入、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力争实现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